close

  昨日,上海市政府上海國資改革工作會議發佈了《融資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》。意見分7個部分共20條。這是上海自1993年、2008年以來的第三次國資改革方案。
  去行政化、發展混合所有制、謀求“百姓九份民宿福利最大化”——
  “上海2巴里島0條”打響國企改革新戰役
  “國資國企改革20條”,對發展混系統傢俱合所有制、加強國資監管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等作出部署,其目標是健全制度安排,實現“上海的名字、國有的牌子、市場的體制、經營者班子、配套的機制”“五子登科”全面提升。
  上海國資在吳哥窟地方國資系統中體量最大,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第一家推出改革方案的。專家預計,在“第一槍”的示範效應下,從現在到明年兩會,將是各地推出國企改革細則的高峰期。新一輪國企改革,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一,也將是推動A股市場再一次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。
  發展混合所有制:
  改變“一隻手壓倒一片手”
  繼12月5日浦東金橋停牌之後,12月11日蘭生股份也宣佈停牌,12日發佈公告稱蘭生股份大股東蘭生集團與上海東浩實施聯合重組。緊隨其後的上海梅林也於15日晚間發佈公告限制性股權激勵草案。這僅僅是拉開了上海國資改革的序幕。
  上一輪上海國資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推動產業集團上市,本輪改革以深化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為著力點,推進開放性市場化重組,積極發展國有資本、集體資本、非公有資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。經過3至5年推進,增強國有經濟在全市經濟社會中的帶動作用,加快形成對內合作、對外開放的新格局,努力成為全國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排頭兵。
  目前,由上海市國資委監管的大企業集團超過40家,上海國資系統上市公司合計65家,其中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的有53家。在這些企業中,一些屬於大集團、小公司類型企業,出於避免同業競爭和整合產業鏈的考慮,很多存在資產註入和整合的需要,或將催生新一輪的併購重組浪潮。
  其實,地方國企對於混合所有制並不陌生。通過上市,引入多種資本成分,是地方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手段。“新一輪國資改革的關鍵,不只是提高國資證券化率。而是通過上市和股權多元化,切實改善公司治理結構。”國資改革專家、上海天強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祝波善說。
 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,首先要從股權結構做起。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指出,在很多上市國有企業,國有股呈絕對控股地位,持股比例達到70%左右。“在這種局面下做決策,別的股東再有異議也沒用,因為國有股一隻手就可以壓倒一片手。”
  祝波善認為,在大多數競爭性的領域,國有絕對控股其實並不必要,相對控股、參股都是可以的。未來國有股可以通過減持,或是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,來實現股權結構的完善。
  事實上,上海已經邁出了這一步,比如平安信托入主上海家化,弘毅投資參股城投控股,都體現了上海國資對待非公有資本的開放態度。“這樣政府就可以從管企業中脫開身來,轉為管資產,專註於國有資產的投資回報率。”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王建鉚說。
  回歸“企業家精神”:
  不能既當高官又拿高薪
  國企改革,最難改的其實是人。公眾比較深切的感受是,很多國企領導人更像官員而不是企業家。事實上他們也是有行政級別的:很多中央企業負責人是“副部級”,地方重點國企負責人是“副局級”……
  國企行政化色彩過濃的弊病,現在已經看得很清楚。比如,企業家強調冒險和創新精神,而官員則趨於保守。一個國企負責人,如果在任時不犯大的錯誤,基本可以舒舒服服乾到退休。還有一些國企負責人,一邊享受與行政級別掛鉤的各種資源,一邊還拿著市場化的高薪,公眾對此頗有意見。
  上海此次出台的國資改革意見中,國企“去行政化”是濃墨重彩的一筆。意見明確指出,要推進市場化導向的選人用人和管理機制。具體措施包括“全面推行國企領導人任期制契約化管理”、“合理提高市場化選聘比例,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企業,積極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”,等等。當天同時發佈的一項關於“市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制管理辦法”顯示,設董事會的上海市管企業董事長,每屆任期為3年。任期屆滿,經考核合格的可以連任,但在同一崗位任職一般不超過3屆。
  張暉明認為,在通過“去行政化”、讓國企負責人完成“身份轉換”後,建立長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才能提上日程。對此,上海國資改革意見提出,對符合條件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,可實施股權激勵或激勵基金計劃。人力資本密集的高新技術和創新企業,可實施科技成果入股、專利獎勵等激勵方案。與激勵如影隨形的是約束。意見同時提出,要健全與長效激勵相配套的業績掛鉤、財務審計、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約束機制。
  分類監管:
  公益性國企不損害百姓福利
  在現實中,人們會經常碰到這樣的困惑:一家壟斷型國有企業,如果虧損了,外界會指責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。如果賺錢了,而且賺得很多,外界又會認為它憑藉壟斷地位與民爭利。
  這個困惑,實際上是國企功能定位不清的問題。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指出,在現實生活中,一些具有壟斷性質、本該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國企,卻存在過度市場化的傾向。“對於這類企業,考核它的指標不應該是賺多少錢,而是能否向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。”
  為此,上海市提出,要明確國企功能定位並實施分類管理。競爭類國企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,功能類國企以完成戰略任務或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,公共服務類國企以確保城市穩定運行、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,並引入社會評價。
  顯然,實施分類監管後,國企不再是簡單地追求“資產保值增值或企業利益最大化”,而是在更高的層面上謀求“百姓福利最大化”。這也是國企作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本意。
  在海通證券分析師薑超看來,改革將使公益性行業加大國家投入,自然壟斷行業將把自然壟斷環節和可引入競爭環節分開,一般性競爭領域完全放開。除“供水、供氣、供電、公共交通”等公益性行業和“電網、油氣管網、鐵路路網、電信網絡”等網絡型壟斷環節外,其他領域政府均鼓勵打破壟斷,引入競爭。
  《意見》同時指出,健全國有資本收益保障機制。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,到2020年不低於30%。國有收益原則上按照產業調整發展、基礎設施建設、民生社會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,建立國資收益資金使用評價制度。
  當然,就目前的分類而言,各個類別間的界限不一定那麼清楚,這就需要對國有資產佈局進行再調整。在完善分類監管之餘,上海還提出,將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,到2020年不低於30%。上繳收益按產業調整、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保障各三分之一支出。“不能讓國企賺了錢成為一小部分人的超額福利,而應該成為全民共享的紅利。”王建鉚說。
  本報綜合新華社、人民網、新民晚報等報道
  (原標題:“上海20條”打響國企改革新戰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06arnw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