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濟南9月27日訊(記者 馬云云 實習生 杜凱華) 在社會轉型期,知識分子有怎樣的建設性力量,又如何在自身專業之外把目光投向公共事務?27日下午2:30,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做客齊魯大講壇,講解知識分子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扮演的角色。
  雷頤認為,改革開放後,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,社會分工更加細化、各種職業不斷出現,同時,許多東西尚未確定,知識分子施展作用的餘地更大。知識分子的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未來制度的走向。
  關於知識分子與當代社會的關係,雷頤用簡單的一段話表述為:“從書齋里看社會,從社會再看書齋。”就是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書齋里讀書,同時要走出書齋,瞭解社會,用社會的知識豐富書本知識。“既不是完全的社會活動家,也不是純書齋里的書獃子,這兩者是互動的。”
  與上世紀70年代、80年代相比,現在一些大學被批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,很多有關大學教授的負面新聞被四處散播。那麼,知識分子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時代的舞臺上?
  雷頤分析,真正的知識分子作為各行業精英,與憤青不同,對於某些社會現象、政策,不論贊揚還是批評,都不應該是盲目的、情緒化的。雷頤說,所有的社會關懷都要在理性的範圍內,贊揚應表明為什麼贊揚,而不是喊口號,批評也要分析為什麼反對,而絕不是簡單的情緒宣泄。
  雷頤認為,知識分子應該做的,是在事實、學理的基礎上,用自己的學識,讓不同觀點共同探討、商榷,“通過討論使社會建立理性精神”。
  雷頤認為,從這個角度來看,批評性和建設性就不是互相矛盾的對立體。
  27日的講座現場來了不少青年學生,雷頤特地對臺下的年輕人講,相對來說,年輕人更容易情緒化,而作為知識分子的一部分,青年知識分子更容易影響其他年輕人,因而更應該理性,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。
  齊魯大講壇由省委宣傳部、省社科聯、山東大學、齊魯晚報、山東博物館聯合主辦,以“搭建思想平臺、共享精神財富”為宗旨。大講壇堅持公益性原則,向社會免費開放。目前齊魯大講壇已成功舉辦87期。本場大講壇由山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導師魏建主持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青年知識分子要當定海神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06arnw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