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6月14日訊 據中新網報道,為慶祝黃埔軍校建校90周年,臺灣“中正文教基金會”等機構14日在臺北舉辦黃埔建軍九十周年學術討論會,來自兩岸和美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與會。
  會議分為“近代中國軍事的發展”、“黃埔人物”、“國軍的現代化”、“國軍遷台後的發展與回顧”四個主題,與會者共發表12篇論文,並就黃埔軍校的建校背景、教學方針、歷史影響等,分五場次進行深入研討。
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玉貞在會上指出,當年中國國民黨和孫中山需要一支革命隊伍,但沒有武器經費和人才幹部,由蘇聯幫助建立黃埔軍校是一個上策。“現在對於蘇聯援助建校的研究,不能再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來闡述,而應從中國的國家利益,中國社會發展的角度全面分析。”
  李玉貞認為,當時國民黨並不為得到蘇聯的援助而放棄三民主義,他們堅持援助不能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安全。
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徐勇則通過孫中山的黨軍關係理論,闡述了孫中山和黃埔軍校的歷史功績。他指出,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繼承了中華文治傳統,明確主張“軍人不干政”。通過黃埔建軍消除軍閥現象,古今中外兼收並蓄,在悠久的文治型政治文化傳統基礎上,建立了現代中國的“政黨領軍”模式。
  徐勇指出,這種模式既取得了北伐勝利、結束北方軍人政治、整合軍政關係的歷史性成果,又為革除晚清以來的“無兵”頹勢,復興文治型中華武裝力量,作出了決定性貢獻。
  臺灣當局的歷史館館長呂芳上在《近代中國軍事歷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》一文中指出,黃埔建軍,創新重點是建立政治工作制度,包括軍中設黨代表及政治訓練部,其餘軍制、官階、禮節等同樣可見到北洋軍的歷史痕跡。
  他認為,中國在清末民國初期出現的軍事體系變革,雖然無法一蹴而就,但仍是歷史上的重大轉折;軍事問題一向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加強這方面研究有助於更好地把握中國近代史。
 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則在會上指出,對黃埔軍校的研究除著眼於建校背景外,也應關註蔣中正如何管理軍校。
  他分析了《黃埔訓練集》這份收錄了1924年4月至1925年9月蔣中正對前兩期學生的講話記錄資料,指出蔣中正對學生的教育訓練,除軍事課程學習外,更多的是期望達成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中央開辦軍校的目的,希望將學生塑造成守紀律、明主義、同生死、共患難、共甘苦、共安樂,思想行動共同一致的革命軍人;同時,蔣中正還關註這些子弟兵生活上的各種問題。
  黃埔軍校即建於1924年6月16日的“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”,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而得名。(完)責任編輯:燕子  (原標題:臺灣舉辦黃埔建軍90周年學術討論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06arnw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